English

浅谈医学食疗学

1999-12-20 来源:光明日报 韩 弈 我有话说

祖国医学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,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。

远古时代,原始群落在采集和食用植物的过程中发现,有些植物服食后可以充饥,有些植物服食后引起头昏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而有些植物又能使上述病症奇迹般地减轻或消失。经过许多次尝试,他们渐渐了解了植物的性味和功能,掌握了区别食物和药物的知识。

我国是认识食疗养生最早的国家,自古以来就有“医食同源”“药食同源”之说。《诗经》有“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”,说明古人已经知道酒有活血通络、祛病延年的作用。周代开始设置食医食官,专为帝王配膳;春秋战国时期的《内经》,在食养食疗方面提出了较明确的原则,认为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,不能偏甚,偏甚就会引起疾病。

被中医界誉为“医圣”的汉代学者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载有很多食疗配方,而且后三篇为食疗专篇。他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了365种药物,其中不少是可以治病养生的食物。

唐代孙思邈则在《千金方》中说:“凡欲治疗,先以食疗、既食疗不愈,后乃用药尔。”可见饮食养生在当时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到了宋代,饮食治病已相当普遍。值得一提的是《养老奉亲书》所制定的食疗方剂,是将食物和药物混合,再加入调味料,做成既保持药效,又鲜美可口的食品,可谓中国最早的保健食品。

而明代医药大师李进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收载1892种药物,其中谷物73种,菜105种,果品127种,另外又收录了大量食疗验方,进一步丰富了食疗有内容。

清代食疗受到更为普遍的重视,著述很多,各家纷呈。有《食物本草会》、《随园食单》、《饮食事二合论》、《食物秘书》、《卫生要诀》等。

据统计,从汉代到清代,我国主要食疗著作约300多部,而散见于诊籍、医话、医案中的更不知其数,流传于民间的食疗验方比比皆是,成为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财富。

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饮食疗法,这是因为食物在防病治病,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意义。首先,这种疗法确有疗效;其次,这一疗法具有取材便利、花钱不多、操作简单、安全无毒、可以自疗等优点;再者,这一疗法采用的食物既是治病良药,又是味道鲜美的佳肴,医食兼优,寓治于享乐之中,一举两得。

近年来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普通百姓的饮食要求已由原来的吃饱而逐渐转为好吃,“饮食与人体保健的关系”这一课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。通过选用一定的饮食来调整或补养人体的脏腑功能、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、养生延衰的“食疗”已成为医学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了解了掌握的一门知识。医学食疗学将在注重健康、保健的21世纪重现辉煌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